EMI|王鵬飛團隊開發廣譜中和β冠狀病毒的雙特異性抗體

發布時間:2024-09-19瀏覽次數:10

目前已知的冠狀病毒主要分為四大類:αβγ、和δ。其中,已發現能夠感染人類的有七種冠狀病毒,其中SARS-CoVMERS-CoVSARS-CoV-2均屬於β冠狀病毒。非典病毒(SARS-CoV)和新冠病毒(SARS-CoV-2)均使用人類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作為其受體,引起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CoV疫情全球共導致超過8,000例感染和700多例死亡。SARS-CoV-2因其更高的傳播率和免疫逃逸能力,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已造成超過7億感染病例和超過70萬死亡案例。另一種β冠狀病毒,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MERS-CoV),使用DPP4為受體,曾對人類健康構成重大威脅。此外,動物源性病毒的不斷溢出增加了人類麵臨新流行病的風險,這凸顯了開發有效針對具有大流行潛力的β冠狀病毒的防控措施的重要性。因此,研發針對β冠狀病毒的高效、廣譜中和抗體顯得至關重要。

2024911日,複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鵬飛團隊聯合香港大學微生物係朱軒團隊於知名期刊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發表題為“Bispecific Antibodies Provide Broad Neutralization of Emerging Beta-Coronaviruses by Targeting ACE2 and Viral Spikes 的論文。該研究成果令人振奮,表明雙特異性抗體(bsAbs)不僅能中和SARS-CoV-2及其變種,還可廣泛適用於其他β冠狀病毒,包括SARS-CoVMERS-CoV以及動物來源的冠狀病毒。這些bsAbs展現出對多種致病株及其變異的持續有效性,其全麵的中和譜使它們成為未來療法開發的有力候選者。

該團隊開發的雙特異性抗體采用一種創新策略:一端與病毒抗原結合,有效中和病毒並阻止其附著及進入宿主細胞;另一端則靶向特定細胞受體,阻斷病毒與受體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員運用了“Knob-Into-Hole” CrossMabIgG-scFv技術,將針對SARS-CoV-2MERS-CoV的抗體與針對ACE2的抗體成功配對,構建了一套全麵的雙抗文庫。特別地,抗體H11B11_m336m336_H11B11展示出對所有測試的SARS-CoV-2變異株、SARS-CoVMERS-CoV以及多種動物冠狀病毒的有效中和作用。這一策略不僅有效應對當前疫情帶來的挑戰,而且還為預防未來可能的人畜共患病毒溢出事件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


複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鵬飛青年研究員、香港大學微生物係朱軒助理教授為文章共同通訊作者。複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李明慧、複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後趙超越(已出站)、香港大學微生物係史佳璐、複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王勳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XML 地圖 | Sitemap 地圖